#

堆是一种特殊的树。

  • 堆必须是一个完全二叉树;
  • 堆中每一个节点的值都必须大于等于(或小于等于)其子树中每个节点的值。换一种说法,堆中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等于(或者小于等于)其左右 子节点的值。

对于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等于子树中每个节点值的堆,叫作大顶堆。对于每个节点的值都小于等于子树中每个节点值的堆,叫作小顶堆

将根节点最大的堆叫做最大堆或大根堆,根节点最小的堆叫做最小堆或小根堆。

堆最经典的应用就是堆排序了。

实现一个堆 #

完全二叉树比较适合用数组来存储,非常节省存储空间。

用数组存储堆的例子:

heap_demo

数组中下标为 i 的位置,下标为 2 * i 的位置存储的就是左子节点,下标为 2 * i + 1 的位置存储 的就是右子节点。反过来,下标为 i/2 的位置存储就是它的父节点。

插入 #

往堆中插入一个元素后,需要继续满足堆的两个特性。如果把新插入的元素放到堆的最后,如下图,已经不符合堆的特性。于是, 就需要进行调整,让其重新满足堆的特性,这个过程叫作堆化(heapify)。

堆化有两种,从下往上和从上往下。先看从下往上的堆化方法。

堆化非常简单,就是顺着节点所在的路径,向上或者向下,对比,然后交换。

让新插入的节点与父节点对比大小。如果不满足子节点小于等于父节点的大小关系,就互换两个节点。一直重复这个过程,直到父子节点之间满足刚说的那 种大小关系。

heapify

type Heap struct {
	a       []int  // 数组,从下标 1 开始存储
	n       int    // 堆可以存储的元素的最大个数
	count   int    // 堆已经存储的元素的个数
}

// top-max heap -> heapify from down to up
func (h *Heap) insert(data int) {
    if h.count >= h.n { // 堆满了
		return
	}
    h.count ++
    h.a[h.count] = data

	// compare with parent node
	i := h.count
	parent := i / 2
	// fmt.Println(i, parent)
	for parent > 0 && h.a[parent] < h.a[i] {
		swap(h.a, parent, i)
		i = parent
		parent = i / 2
	}
}

func swap(a []int, i, j int) {
	a[i], a[j] = a[j], a[i]
}

删除堆顶元素 #

堆顶元素存储的就是堆中数据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。

假设构造的是大顶堆,堆顶元素就是最大的元素。当删除堆顶元素之后,就需要把第二大的元素放到堆顶,那第二大元素肯定会出现在左右子节点中。 然后再迭代地删除第二大节点,以此类推,直到叶子节点被删除。

heapify2

上面的方法有点问题,就是最后堆化出来的堆并不满足完全二叉树的特性。

把最后一个节点放到堆顶,然后利用同样的父子节点对比方法。对于不满足父子节点大小关系的,互换两个节点,并且重复进行这个过程,直到父子节点 之间满足大小关系为止。这就是从上往下的堆化方法。

heapify3

一个包含 n 个节点的完全二叉树,树的高度不会超过 log2n。堆化的过程是顺着节点所在路径比较交换的,所以堆化的时间复杂度跟树的高度成正比, 也就是 O(logn)。插入数据和删除堆顶元素的主要逻辑就是堆化,所以,往堆中插入一个元素和删除堆顶元素的时间复杂度都是 O(logn)

func (h *Heap) removeMax()  {
	if h.count == 0 { // 堆空了
		return
	}

	// swap max and last
	swap(h.a, 1, h.count)

	// heapify from up to down
	heapifyUpToDown(h.a, h.count)
}

func heapifyUpToDown(a []int, count int) {
	for i := 1; i <= count/2; {
		maxIndex := i
		if a[i] < a[i * 2] {
			maxIndex = i * 2
		}

		if i * 2 + 1 <= count && a[maxIndex] < a[i * 2 + 1] {
			maxIndex = i * 2 + 1
		}

		if maxIndex == i {
			break
		}

		swap(a, i, maxIndex)
		i = maxIndex
	}
}

堆排序 #

堆排序是一种原地的、时间复杂度为 O(nlogn) 的排序算法。

堆排序的过程大致分解成两个大的步骤,建堆和排序。

建堆 #

所谓“原地”就是,不借助另一个数组,就在原数组上操作。建堆的过程,有两种思路:

  1. 在堆中插入一个元素的思路。尽管数组中包含 n 个数据,但是可以假设,起初堆中只包含一个数据,就是下标为 1 的数据。然后,调用前面讲的插入 操作,将下标从 2 到 n 的数据依次插入到堆中。这样我们就将包含 n 个数据的数组,组织成了堆。
  2. 第一种建堆思路的处理过程是从前往后处理数组数据,并且每个数据插入堆中时,都是从下往上堆化。而第二种实现思路,是从后往前处理数组,并且 每个数据都是从上往下堆化。
// build a heap
func buildHeap(a []int, n int) {
	// heapify from the last parent node
	for i := n / 2; i >= 1; i-- { // 对下标从 n/2 开始到 1 的数据进行堆化,因为叶子节点堆化比较的是自己,所以叶子节点不需要堆化
		heapifyUpToDown(a, i, n) // 从第一个非叶子节点 n/2 开始堆化
	}
}

排序 #

建堆结束之后,数组中的数据已经是按照大顶堆的特性来组织的。数组中的第一个元素就是堆顶,也就是最大的元素。把它跟最后一个元素交换,那最大元素 就放到了下标为 n 的位置。

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上面讲的“删除堆顶元素”的操作,当堆顶元素(堆顶是最大的)移除之后,把下标为 n 的元素放到堆顶,然后再通过堆化 的方法,将剩下的 n-1 个元素重新构建成堆。堆化完成之后,再取堆顶的元素,放到下标是 n-1 的位置,一直重复这个过程,直到最后堆中只剩下标 为 1 的一个元素,排序工作就完成了。

// sort by ascend, a index begin from 1, has n elements
func sort(a []int, n int) {
	buildHeap(a, n)

	k := n
	for k >= 1 {
		swap(a, 1, k)
		heapifyUpToDown2(a, 1, k-1)
		k--
	}
}

快速排序和堆排序 #

实际开发中,为什么快速排序要比堆排序性能好?

  1. 堆排序数据访问的方式没有快速排序友好。
  2. 对于同样的数据,在排序过程中,堆排序算法的数据交换次数要多于快速排序。

堆的应用 #

优先级队列 #

优先级队列,首先它是一个队列。队列最大的特性就是先进先出。不过,在优先级队列中,数据的出队顺序不是先进先出,而是按照优先级来, 优先级最高的,最先出队。

用堆来实现优先级队列是最直接、最高效的。因为,堆和优先级队列非常相似。一个堆就可以看作一个优先级队列。往优先级队列中插入 一个元素,就相当于往堆中插入一个元素;从优先级队列中取出优先级最高的元素,就相当于取出堆顶元素。

优先级队列的使用场景:

合并有序小文件 #

假设有100个小文件,每个文件的大小是 100 MB,每个文件中存储的都是有序的字符串。希望将这些 100 个小文件合并成一个有序的大文件。 这里就会用到优先级队列。

整体思路有点像归并排序中的合并函数。从这 100 个文件中,各取第一个字符串,放入数组中,然后比较大小,把最小的那个字符串放入合 并后的大文件中,并从数组中删除。

假设,这个最小的字符串来自于 13.txt 这个小文件,就再从这个小文件取下一个字符串,并且放到数 组中,重新比较大小,并且选择最小的放入合并后的大文件,并且将它从数组中删除。依次类推,直到所有的文件中的数据都放入到大 文件为止。

这里用数组这种数据结构,来存储从小文件中取出来的字符串。每次从数组中取最小字符串,都需要循环遍历整个数组,显然, 这不是很高效。有没有更加高效方法呢?这里就可以用到优先级队列,也可以说是堆。将从小文件中取出来的字符串放入到小顶堆中, 那堆顶的元素,也就是优先级队列队首的元素,就是最小的字符串。将这个字符串放入到大文件中,并将其从堆中删除。然后再从 小文件中取出下一个字符串,放入到堆中。循环这个过程,就可以将 100 个小文件中的数据依次放入到大文件中。

高性能定时器 #

假设一个定时器,维护了很多定时任务,每个任务都设定了一个要触发执行的时间点。定时器每过一个很小的单位时间(比如 1 秒),就扫描 一遍任务,看是否有任务到达设定的执行时间。如果到达了,就拿出来执行。

但是,这样每过 1 秒就扫描一遍任务列表的做法比较低效,主要原因有两点:

  1. 任务的约定执行时间离当前时间可能还有很久,前面很多次扫描其实都是徒劳的;
  2. 每次都要扫描整个任务列表,如果任务列表很大的话,会比较耗时。

针对这样的问题,就可以用优先级队列来解决。按照任务设定的执行时间,将这些任务存储在优先级队列中,队列首部(也就是小顶堆的堆顶) 存储的是最先执行的任务。

这样,定时器就不需要每隔 1 秒就扫描一遍任务列表了。它拿队首任务的执行时间点,与当前时间点相减,得到一个时间间隔 T。这个 时间间隔 T 就是,从当前时间开始,需要等待多久,才会有第一个任务需要被执行。这样,定时器就可以设定在 T 秒之后,再来执行任 务。从当前时间点到(T-1)秒这段时间里,定时器都不需要做任何事情。

当 T 秒时间过去之后,定时器取优先级队列中队首的任务执行。然后再计算新的队首任务的执行时间点与当前时间点的差值,把这个值作为 定时器执行下一个任务需要等待的时间。这样,定时器既不用间隔 1 秒就轮询一次,也不用遍历整个任务列表,性能也就提高了。

求 Top K #

求 Top K 的问题可以抽象成两类:

  1. 针对静态数据集合,也就是说数据集合事先确定,不会再变。
  2. 针对动态数据集合,也就是说数据集合事先并不确定,有数据动态地加入到集合中。

针对静态数据,如何在一个包含 n 个数据的数组中,查找前 K 大数据呢?我们可以维护一个大小为 K 的小顶堆,顺序遍历数组,从 数组中取出取数据与堆顶元素比较。如果比堆顶元素大,我们就把堆顶元素删除,并且将这个元素插入到堆中;如果比堆顶元素小,则不 做处理,继续遍历数组。这样等数组中的数据都遍历完之后,堆中的数据就是前 K 大数据了。

遍历数组需要 O(n) 的时间复杂度,一次堆化操作需要 O(logK) 的时间复杂度,所以最坏情况下,n 个元素都入堆一次,所以时间 复杂度就是 O(nlogK)

针对动态数据求得 Top K 就是实时 Top K。举一个例子。一个数据集合中有两个操作,一个是添加数据,另一个询问当前的前 K 大数据。

如果每次询问前 K 大数据,都基于当前的数据重新计算的话,那时间复杂度就是 O(nlogK),n 表示当前的数据的大小。实际上,可以一 直都维护一个 K 大小的小顶堆,当有数据被添加到集合中时,就拿它与堆顶的元素对比。如果比堆顶元素大,就把堆顶元素删除,并且将这 个元素插入到堆中;如果比堆顶元素小,则不做处理。这样,无论任何时候需要查询当前的前 K 大数据,都可以里立刻返回给他。

求中位数 #

中位数,就是处在中间位置的那个数。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,把数据从小到大排列,那第 n/2+1 个数据就是中位数;如果数据的个 数是偶数的话,那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据有两个,第 n/2 个和第 n/2+1 个数据,这个时候,可以随意取一个作为中位数,比如取两 个数中靠前的那个,就是第 n/2 个数据。

heap_median

对于一组静态数据,中位数是固定的,我们可以先排序,第 n/2 个数据就是中位数。

但是,如果面对的是动态数据集合,中位数在不停地变动,如果再用先排序的方法,每次询问中位数的时候,都要先进行排序, 那效率就不高了。

借助堆这种数据结构,不用排序,就可以非常高效地实现求中位数操作。

需要维护两个堆,一个大顶堆,一个小顶堆。大顶堆中存储前半部分数据,小顶堆中存储后半部分数据,且小顶堆中的数据都大于大顶堆中的 数据

也就是说,如果有 n 个数据,n 是偶数,从小到大排序,那前 n/2 个数据存储在大顶堆中,后 n/2 个数据存储在小顶堆中。这样, 大顶堆中的堆顶元素就是要找的中位数。

如果 n 是奇数,情况是类似的,大顶堆就存储 n/2 + 1 个数据,小顶堆中就存储 n/2 个数据。

数据是动态变化的,当新添加一个数据的时候,如何调整两个堆,让大顶堆中的堆顶元素继续是中位数?

如果新加入的数据小于等于大顶堆的堆顶元素,就将这个新数据插入到大顶堆;如果新加入的数据大于等于小顶堆的堆顶元素,就将这个 新数据插入到小顶堆。

这个时候就有可能出现,两个堆中的数据个数不符合前面约定的情况:如果 n 是偶数,两个堆中的数据个数都是 n/2;如果 n 是奇数, 大顶堆有 n/2 + 1 个数据,小顶堆有 n/2 个数据。这个时候,可以从一个堆中不停地将堆顶元素移动到另一个堆,通过这样的调整, 来让两个堆中的数据满足上面的约定。

heap_median2

于是,就可以利用两个堆,一个大顶堆、一个小顶堆,实现在动态数据集合中求中位数的操作。插入数据因为需要涉及堆化,所以时间 复杂度变成了 O(logn),但是求中位数只需要返回大顶堆的堆顶元素就可以了,所以时间复杂度就是 O(1)

如何快速求接口的 99% 响应时间 #

中位数的概念就是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,处于中间位置,就叫中位数,这个数据会大于等于前面 50% 的数据。99 百分位数的概念可以类 比中位数,如果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,这个 99 百分位数就是大于前面 99% 数据的那个数据。

维护两个堆,一个大顶堆,一个小顶堆。假设当前总数据的个数是 n,大顶堆中保存 n*99% 个数据,小顶堆中保存 n*1% 个数据。 大顶堆堆顶的数据就是要找的 99% 响应时间。

插入一个数据也类似中位数的操作。

通过这样的方法,每次插入数据,可能会涉及几个数据的堆化操作,所以时间复杂度是 O(logn)。每次求 99% 响应时间的时候,直接 返回大顶堆中的堆顶数据即可,时间复杂度是 O(1)